您现在的位置: 薄荷 > 薄荷栽培 > 正文 > 正文

捞沙巷,一座小城的至味菜单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5/3 9:56:11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导读:行走于味蕾之上。

作者

朱唯信

自古便烟瘴迷离、奇峰耸立的黔北大地,物产从不算丰盈,曾经也只得零星县城散落在群山沟壑之间。

如今,这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遵义。“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的遵义娄山关来源:新华社

近代历史的笔触,为这座城市添了重彩。

而在历史的滚滚烟尘之外,只有与这片土地世代相依的人们懂得:寻常巷陌,才最是人间滋味。

在遵义老城,有这样一条巷子,长不过二百,宽只得四五,其间却美食如林、人声鼎沸,昼夜如一、经年不衰,在喧嚣中积淀下这袅袅的一城烟火——这里,是捞沙巷。

正月初一,捞沙巷里游人如织

食味平凡最可贵

以遵义为代表的黔北地区,向北便能直抵四川、重庆,历史上曾属川蜀,后归贵州。

明朝时期贵州省地图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饮食风格上,遵义也尽揽西南至味于一身:贵州的酸香,川渝的麻辣在这里汇聚,而后徐徐融合本地风物,终使“遵义之味”自成一派。

遵义饮食风味兼具“川渝黔”风格

羊肉粉、豆花面、炒洋芋、怪噜饭……起源于街头巷尾的小吃,汇聚成了市井之间“食”的灵魂,遵义也不例外。

“遵义小吃千千万,捞沙巷里占一半。”

这条纵贯连接老城步行街和碧云路的幽深小巷,得益《舌尖上的中国》的辐射,一度声名远播。初识捞沙巷的人,多惊叹于它所承载的美食传奇。

捞沙巷里特色小吃琳琅满目,远近闻名

而只有当地、或是熟知遵义的人知道,全日制的捞沙巷,昼夜皆可奔赴。

肖二孃鲜猪腿肉米粉,这家藏身捞沙巷的早餐店,走过近四十载春秋。

小红书ID:寛廣的世界

肉片、肉丁,清汤、红汤任君选择,米粉米皮宽薄细腻,汤汁鲜香味美,再辅以秘制猪油渣,许多遵义人的一天,就从清晨的一碗“肖二孃”开始。

深入捞沙巷,一家六十多年的老店定会映入眼帘——德珍豆花面。

红油蘸料是豆花面的灵魂

豆花和宽面入口即化,特制的蘸水,融合了糍粑辣椒的火热和薄荷的清香,再辅以软糯肉丁,据说早年间便获得了高层“脆而不生、红而不辣、油而不腻”的赞赏。

羊肉粉,是在外漂泊的遵义游子最难释怀的乡愁,亦是遵义美食江湖里最孤傲的王者。在遵义,人们对羊肉粉的热爱溢于言表,关于“哪家羊肉粉更好吃”的争论从未休止。

冬日的夜晚,捞沙巷里的黄五羊肉粉店里灯火通明,虽是寒冬腊月,但仍一座难求。

小红书ID:星玥公主

带皮羊肉切片、酸粉过水起锅,再浇上一勺红油,手起刀落间一碗羊肉粉便已出炉,引得不少忠实的食客,甘愿端着碗蹲在路边,享受着一碗羊汤下肚的暖意。

而在此之外,龙眼包子、豌豆糯米饭、恋爱豆腐果和蛋包洋芋等一众特色小吃共同勾勒出了捞沙巷的美食地图。

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

不是所有遵循味蕾指引来到捞沙巷的人都明白,捞沙巷与遵义的故事,不只有美食。

对于遵义人而言,更珍贵的是,这里记录了一段段目所能及的过往回忆——是孩提时代摊位店铺间的嬉戏打闹,是懵懂男女携手同行的羞涩青春,亦是一场推心置腹的深夜畅饮……

为何“捞沙”?

遵义老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捞沙巷地处老城东南,地势低洼,距湘江河直线不过两百余米。

相传,每遇雨季山洪便泥沙俱下,汇集而下的山水必经流至捞沙巷,后注入湘江河。雨水过后,捞沙清淤则成了惯例,这条小巷也因此得名“捞沙巷”。

遵义老城鸟瞰来源:新华社

据记载,两百多年前,捞沙巷曾经历过一场水患。

这场大水,给遵义老城和捞沙巷造成了极大破坏。“即长江大河巨浪汹沸,不能状之”,清朝遵义举人黎安理在《记遵城水》如是描述这场水患。

“计街房冲去者数十家,丁口淹没者百余人”“地基冲低三尺,尽没乌有”,这场水患将捞沙巷几乎夷为平地,只留得满地狼藉。

天灾所致,命途难料。即便如此,捞沙巷的先民们仍怀揣希望,重新开始生活——清除沙堆、平整地基,艰难地重建家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捞沙巷终于重新疏通了沟渠,垒起了堡坎。

但由于地形低洼,又受过重灾,当地的富贵人家对这条穷街陋巷避之不及。赋予捞沙巷生命的,从来不是达官巨贾。

寻常百姓们用一砖一瓦重建小巷,他们筑起土墙,用茅铺满屋顶,沿着水沟,在小巷两侧筑室安居。赶场的小贩、补鞋的匠人还有叫卖汤圆的店家,各路人马汇集于此,捞沙巷便日益热闹起来。

那时的人间烟火流传至今,已然为今日捞沙巷乐观但倔强、闲散却骄傲的气质埋下了伏笔。

然而,时间的流变未能给捞沙巷带来很大改观。从灾后重建至清末民初,捞沙巷一如既往地走过了百余年,水沟里的水也日渐黑臭。

历史上的捞沙巷来源:《老遵义的记忆》

沧海桑田,万象更新。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捞沙巷迎来大规模改造,沟渠变身暗沟藏于地下,原来的水沟两旁也盖起了楼房。此后捞沙巷人气日盛,新建的房屋、汹涌的人潮也让原本不长的巷子更显逼仄,只剩得一线天。

从居民楼上俯瞰捞沙巷

在那个年代,为求生计,许多人投身餐饮业。门槛低、负担小,只需小本便能成买卖。又因捞沙巷位于遵义老城中心,居民往来十分频繁,形成了庞大的餐饮消费市场,这里便成为了摊贩们经营的好地方。

今天的捞沙巷,放眼望去美食店面铺铺相连——笼笼杂、炸土豆、黄糕粑、鸡蛋糕……风味小吃百花齐放,使人口舌生津、念念不忘。

家乡的图腾

在中国,几乎每座城市都有独树一帜的美食文化和饮食习惯,每座城市至少有一条专属的“美食街”。

而现实是:过度的商业化开发、样板式打造和模块化运营,使得各地“美食街”虽然遍地开花,但也千篇一律。不正宗、价格高,各式各样的美食街一度成为了当地人嫌弃、外地人蜂拥的“一次游”打卡景点。

有的美食街开出上百家店面,却没有一家当地特色

与那些已逐渐变味儿的美食街不同,捞沙巷不屑被冠以“美食街”的名头。

有人说:每个城市都有一条专坑外地人的美食街,但捞沙巷是个例外。

捞沙巷的美食业态是自发形成、长期酝酿的结果,而非流水线生产、一蹴而就的行货。与那修几栋仿古建筑、开几家连锁档口便开始揽客的美食街相比,捞沙巷更显真实。

充斥着火爆鱿鱼、特色烤肠的美食街遍地开花

想知道“美食街们”为何屡遭诟病?我们需要明白“捞沙巷们”为什么可以。

无论是人造还是自发形成的美食街,归根结底依旧是产业和企业的大量聚集。

与工业制造业复杂分工、链条清晰特征下的产业聚集不同,餐饮行业的聚集,往往受“共同品牌效应”的影响——即少数餐饮企业经营上的成功,吸引了其他企业进驻,形成美食街。而后众多企业一道利用美食街招牌,某一阶段便能吸引更多消费者就餐。

正所谓:大树招风、小树受雨。捞沙巷内生态亦是如此。

周遭的人都清楚,捞沙巷里一茬接一茬开张的网红店不在少数。但总有几家门头,没有变过。正是这些久经考验的老店,撑起了捞沙巷的招牌。

大十字米皮在捞沙巷已有三十多年

为什么是老店?因为,在老店背后,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

这一大多由本地居民构成的市场,悄无声息地与捞沙巷的商户们进行着正面循环,撑起了捞沙巷的“门面”。

也就是说,自发形成的“捞沙巷们”不只是表面光鲜。

相较之下,许多落户小城、且无中生有的美食街,既没有大城市的顶级流量,也没有当地消费市场的长期积淀,仅仅依靠快速的复制粘贴,把“美食”当做噱头,便想急功近利,大多沦为笑柄。

对于如遵义一般的故乡小城而言,美食街也好,商业区也罢,“捞沙巷们”的江湖地位并非靠定位得来,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反复厮磨,脱胎而成。

无关昼夜,捞沙巷里总是灯火通明

每个城市总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传奇小巷,而这些曾经的穷街陋巷无不见证城市的历史与兴衰,有的最终成为城市的象征。

捞沙巷伴随着一代代遵义人的成长,它的意义或许早已超出了“一条好吃的街巷”。

在许多遵义人眼中,捞沙巷,便是家乡的图腾。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ohezx.com/bhzp/16883.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薄荷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