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夏日酷暑,有些花草就显得特别清凉解暑。本文就介绍那些夏季开放的蓝紫色系花~
蓝花丹,夏日里最清新的一抹蓝百子莲,西方的爱情花朝开午落的翠芦莉巴西野牡丹,异国风情的紫蓝色
· 蓝花丹,夏日里最清新的一抹蓝
初开的蓝花丹,作者拍摄
蓝花丹在广大园艺爱好者当中很受欢迎,炎炎夏日,淡蓝色的花成串开放,非常讨喜。不过蓝花丹在市面上常被误称为“蓝雪花”。
其实在植物学上,蓝雪花(Cratostigmaplumbaginoids)和蓝花丹(PlumbagoauriculataLam.)为不同的种,其中蓝雪花为我国特有种,与南非亲戚蓝雪花并不一样。在百度百科上,蓝雪花的拉丁名、配图均为错标(反正百度百科的植物也没准过)
当然,市场上为了商品流通,蓝花丹的盆花则采用了“蓝雪花”这一名目作为商品名,而在交流中也变成了约定俗成,默认蓝花丹=蓝雪花,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本文为了严谨则统一采用学名。
蓝雪花(Cratostigmaplumbaginoids)盆栽的蓝花丹(PlumbagoauriculataLam.),图片来源于网络
蓝花丹特别皮实,耐热,喜阳,长势强健,具备一定的耐旱性,适应性非常好。而且越暖的地区,开花越早花期越长。
从台湾到北京都可以栽培,不过在长江以北地区,或是冬天低于5度地区,像上海和苏州地区,则需移入室内保护。
而在两广、福建、海南地区则全年生长,多季有花。蓝花丹在家养环境下,很难结种子,几乎所有市面上的蓝花丹都是无性系,通过扦插繁殖而来。
蓝花丹为什么很难结实呢?原因是蓝花丹为“二型花柱植物”,自交是完全不亲和的。
蓝花丹的二型花柱即花柱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别有长花柱L型,和短花柱S型。不同长度的花柱是为了识别合法及非法的花粉,只有LxS型的花才能有效传粉,并且结实。同一植株的LxL或SxS的组合,或是不同植株的同一花柱型授粉都不能结实;这样的机制是能够保证异交,防止自交退化,促进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可谓大自然中精巧的设计。
S型短花柱的蓝雪花,花柱藏在里头。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啦,最为简便的繁殖蓝花丹的方法,也只有扦插这一途径了。
百子莲,西方的爱情花
百子莲又名紫君子兰、蓝花君子兰,原产非洲南部,正值夏季的6月~8月开花,在西方也被称为“爱情花”,在年从好望角传入英国,在欧美国家被称为非洲水仙。百子莲常在庭院中应用,也用于切花。百子莲的那一抹蓝似乎更优雅神秘,亭亭玉立的花剑抽出,片植非常之美。
百子莲在稍遮阴的条件下/或者林下则生长更好。耐寒性一般,以江苏为例,在苏州、上海、南京地区则可以露地越冬,苏北及北方则需防寒保护。多年生的宿根花卉,复花性好,一点也不娇气。
百子莲,图片来源于网络朝开午落的翠芦莉
夏季的蓝色花并非只有淡淡的蓝色才清爽,像翠芦莉的蓝紫色也一样美丽。
翠芦莉近看似乎还很像矮牵牛,其实翠芦莉是爵床科单花药属的植物,园艺栽培的常见颜色有蓝紫色、粉色和白色;下为粉色的翠芦莉。
翠芦莉的蓝色没有那么清新,肉眼看蓝中带紫多少还有几分浓艳;翠芦莉的花量很大,大多数从早上开发,中午之后即枯萎,如此轮回,类似于朝颜一样有着稍纵即逝的美。翠芦莉也是极其皮实,耐湿、耐旱、耐热;甚至是有点滥生的植物,原因是翠芦莉在地下部分容易形成横生茎,就像菜园里的薄荷一样非常容易形成交织的根网结构,不加控制则容易扩散泛滥。所以翠芦莉在荒地出现时也是成片的。
蓝紫色/粉色的翠芦莉/荒地上的翠芦莉/,作者拍摄
不过翠芦莉在花园中栽培得当,也并非入侵性极强,要按照实际案例去判断。
比如在花园中应用,合理混栽也是可以防止泛滥的,曾接触到一草本花境案例,使用了翠芦莉与月见草、金鸡菊、松果菊等花境植物混栽搭配,这种情况下,在第二年翠芦莉并不容易泛滥成灾;原因是会受到其他花境植物的制约。
而如果是人工绿地,如果没有一些其他较强势的植物,翠芦莉则容易扩散,如上图拍摄的翠芦莉,已经形成一小片花海,可见,那些容易泛滥的植物在花境和园林应用时考虑到生态相互制约也是极其关键的。想要栽培的则可以参考这一方法。
巴西野牡丹,异国风情的紫蓝色
巴西野牡丹虽名有牡丹二字,可是与牡丹没有多大关系,巴西野牡丹是野牡丹科植物,顾名思义原产巴西,喜高温,两广地区这样全年温暖的地方常见于绿化带,当然也可以盆栽或庭院栽培,温暖地区全年开花。
除了百子莲,这些喜高温的植物,巴西野牡丹及蓝雪花、翠芦莉,他们虽然花量极大繁密,可是单花开放时间短,都不宜作插花。好处总不能占尽了。
图片来源: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ohezx.com/bhpz/11715.html